第十二条A、B、C类空域的下限,应当为该空域的最低可用飞行高度层;D类空域的下限应当为地面或者水面◆★★■◆。A◆■、B、C、D类空域的上限■★,应当根据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情况确定★★■,其上限通常应当取某个飞行高度层为其值。
第九十五条特殊区域应当确保与周围空域◆★★■■◆、航路和航线之间的侧向和垂直缓冲区★★★◆■。无法保证要求的侧向或者垂直缓冲区的,经批准可以适当缩小◆◆★■■★,但必须在通信★■■■★■、导航或者监视等方面予以保障。
第四十五条高空管制区内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空域通常为A类空域;在包含其他类型空域的情形下◆■★,应当明确其空域类型和范围。中低空管制区内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空域通常为B类空域;在包含其他类型空域的情形下★◆■,应当明确其空域类型和范围★★★■。
第八十二条在距离航路边界30千米以内的地带■◆■,禁止修建影响飞行安全的射击靶场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九条高空管制区和中低空管制区统称为区域管制区★◆★■。区域管制区的范围应当包含按照仪表飞行规则运行的所有航路和航线,以及仪表等待航线区域和空中放油区等特殊飞行区域,但是终端(进近)管制区和机场塔台管制区除外。
第九十七条空域数据应当标准化,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兼顾已经建立的质量系统程序的要求◆■■◆。
第十七条空中交通服务是空中交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
第七十一条根据受性能限制的航空器在某段航路或者航线上运行的需要◆■★■◆,可以对该段航路或者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确定其最低飞行高度。
第十四条B类空域为中低空管制空域。在我国境内标准大气压高度6000米(含)至其下某指定高度的空间,可以划设中低空管制空域。在此类空域内飞行的航空器,可以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对符合目视气象条件的,经航空器驾驶员申请,并经过相应的管制单位批准,也可以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第七十九条根据航路和航线的布局、空中交通服务对掌握飞行中航空器进展情况的需要■★◆◆■■,航路和航线上应当设置重要点,并使用代号予以识别。
第三十六条公海上空飞行情报区边界的划定或者调整,应当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地区航行会议协议的有关要求进行★■◆★。
第一百零八条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负责编写民用航空空域使用手册■◆★■。民用航空空域使用手册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空域的有关资料和管理规定■■◆◆★◆:飞行情报区、高空管制区、中低空管制区、终端管制区、进近管制区、机场塔台管制区、机场管制地带、管制扇区★★◆◆◆■、航路◆■★、航线、等待航线区域以及特殊区域。
第二十五条本章应当与本办法的有关附件、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使用■■。本办法以及有关规定未涉及的技术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及其附件和文件的有关标准和建议措施执行。
第九十六条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和空中危险区应当使用代号识别◆◆■◆★,并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公布下列资料:
第三十一条地面无线电导航设施标定的位置点的导航容差,由地面无线电导航设施的系统特征,以及该位置点与无线电导航设施之间的方位和距离决定◆◆◆★★★。
第一百零三条各类空域数据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和标准格式要求,并按照空域建设和使用程序以及国家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使用和保存。
第三条空域是国家资源,应当得到合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空域的建设和使用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第八十九条划设等待航线区域通常应当利用有效的全向信标台和测距台来准确定位★■■。等待航线的进入航向应当朝向或者背向用以定位的全向信标台和测距台■★■■,以提高航空器在等待航线区域内的导航精度。
第九十二条划设和使用等待航线区域,应当明确等待高度的气压基准面。等待高度在机场过渡高度(含)以下的,其气压基准面应当为修正海平面气压;等待高度在机场过渡高度层(含)以上的■◆◆◆■,其气压基准面应当为标准大气压;过渡高度和过渡高度层之间的部分不得用于空中等待飞行。
第八十三条包括进离场航线在内的航路和航线,必须用代号予以识别。航路和航线的代号、航段距离★★◆◆★■、两端点的起始磁航向■◆、航段最低飞行高度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五十五条终端(进近)管制区应当以向该区域提供管制服务的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所在城市的名称加上终端或者进近管制区作为识别标志。终端(进近)管制区的名称、范围、责任单位★◆■、通信频率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一百零二条空域数据的管理包括采集、整理、汇编和应用。空域数据的存放形式分为文本格式和计算机数据库格式。两种格式数据的内容应当保持一致。
第七十五条根据航空器机载导航设备的能力■◆◆★◆★、地面导航设施的有效范围以及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情况,可以按照规定在某些空域内建立区域导航航路。
第八十六条机场仪表进场或者离场飞行程序建立、变更或者撤销的,程序设计部门应当及时协调空域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机场仪表进近程序保护空域的意见。
第八十五条起始进近航段和等待航线区域通常应当包含在终端(进近)管制区或者区域管制区内★★■。起始进近高度低于管制区阶梯的,应当提高起始进近高度。
第十九条确定某区域或者机场是否需要提供空中交通服务时,应当依据以下因素:
(三)C类空域内允许航空器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或者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对所有飞行中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并在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之间■◆◆,以及在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与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之间配备间隔;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应当接收其他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的活动情报。
第三十二条区域导航航路运行所需导航性能的类型,应当根据不同地区所提供的通信、导航★★◆、监视和空中交通服务情况确定。
第九条航路、航线地带和民用机场区域设置高空管制区、中低空管制区、终端(进近)管制区和机场塔台管制区。
第二十八条民用航空活动涉及的各类空域的建设和使用应当按照空域建设和使用的工作程序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空域使用方案确定后,应当根据空域使用和空中交通服务的需要◆■■■★■,建设必需的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和航行情报设施。
第三十七条飞行情报区应当根据向该飞行情报区提供服务的飞行情报单位或者指定的其他单位的名称进行命名。飞行情报区的名称由民航总局通报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并协调确定其代码。飞行情报区的名称、代码、范围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条导航容差是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平方和根的方法计算◆■■,即总的导航容差值等于影响导航精度的各项因素所产生偏差值的平方相加后再开平方。
第六十二条机场管制地带通常应当使用机场名称加上机场管制地带进行命名■■★◆★★。机场管制地带的名称、范围、空域类型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六十八条空中交通管制航路的宽度为20千米,其中心线千米;航路的某一段受到条件限制的★★■,可以减少宽度,但不得小于8千米。
第三十四条交叉定位点、导航设施上空的导航容差以及超障区和缓冲区按照本办法附件三《导航容差和缓冲区》确定★◆◆★■。
第五十条终端(进近)管制区的设计应当满足飞行程序设计的要求,并兼顾航路或者航线飞行阶段与进离场飞行的衔接。特殊情况下■★★◆◆■,终端(进近)管制区也可以包含部分飞越的航路、航线,或者将部分进离场航线交由区域管制负责。
第四十三条中低空管制区的下限通常在距离地面或者水面200米以上◆◆■★■★,或者为终端(进近)管制区或者机场塔台管制区的上限;中低空管制区的下限确定在平均海平面高度900米以上的,则应当取某个飞行高度层为其值。
第三十三条以标称飞行航迹或者标称区域为中心,按照导航容差99★★◆◆◆.7%概率可容度确定的超障区域中◆■■■◆,按照导航容差95%概率可容度确定的区域为主区,除主区之外的区域为副区。
第二十条确定需要提供空中交通服务后,应当根据所需提供的空中交通服务类型设立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区域。空中交通服务区域包括飞行情报区★◆◆、高空管制区、中低空管制区、终端管制区、进近管制区★■◆、机场塔台管制区、航路和航线。
第四十四条区域管制区可以根据区域内的空中交通流量、管制员工作负荷以及地空通信的繁忙程度,划设管制扇区。划设管制扇区参照本办法附件四《管制扇区划设指导材料》。
为了规范民用航空活动相关空域的建设和使用,保证航空器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空域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以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七十六条为了增加空域容量和提高空中飞行的灵活性,可以按照规定建立临时航线,明确临时航线的使用限制和协调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飞行情报区和高空管制区的建设和调整由民航总局提出后,按照规定上报审批。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以及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由我国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公海上空的民用航空相关空域的建设和使用活动。
第一百零六条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和监测民用航空活动使用空域的状况,统计各类运行数据,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八十条航路和航线应当根据对导航性能的要求设置导航设施★■◆■。为了帮助航路和航线上的航空器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运行,导航设施的类型和布局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
第八十七条等待航线区域是为了解决或者缓解航空器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已经或者将要出现的矛盾冲突◆■★★,在航路、航线或者机场附近划设的用于航空器盘旋等待或者上升★◆、下降的区域。
第四十七条机场附近进场和离场航线飞行比较复杂,或者一个或几个邻近机场全年总起降架次超过36,000架次,应当考虑设立终端或者进近管制区,以便为进场■◆■◆★、离场飞行的航空器提供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第八条空域应当根据航路■■■■、航线结构,通信、导航◆■◆★、气象和监视设施以及空中交通服务的综合保障能力划分,以便对所划空域内的航空器飞行提供有效的空中交通服务■■★。
第六十三条为保护机场附近空中交通的安全★◆■★,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以外至机场管制地带边界内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施放气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征得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确定需要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区域,应当根据所需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类型,设立相应的管制区。
第二十六条按照本办法确定的民用航空涉及的空域的侧向和垂直缓冲区仅对其他民用航空活动使用的空域予以保护性限制■◆■★■。
第九十一条划设等待航线区域应当按照等待航空器的性能和飞行程序设计规范进行,并且与周围空域、航路、航线和障碍物保持安全的缓冲区。
第六十五条机场塔台管制区通常应当使用机场名称加上塔台管制区命名。机场塔台管制区的名称■■、范围■■★■◆◆、责任单位、通信频率、空域类型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六十九条航路和航线的高度下限不应当低于最低飞行高度层,其上限与飞行高度层的上限一致◆◆◆■。
第七十四条评估航路和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时,航路和航线主区、副区内的最低超障余度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三《导航容差和缓冲区》确定。
(一)对于可供D类和D类以上航空器使用的机场,如果为单跑道机场,则机场管制地带为以跑道两端入口为圆心13千米为半径的弧和与两条弧线相切的跑道的平行线围成的区域;如果为多跑道机场,则机场管制地带为以所有跑道的两端入口为圆心13千米为半径的弧及相邻弧线之间的切线围成的区域。该区域应当包含以机场管制地带基准点为圆心,半径为13千米的圆。如果因此使得跑道入口为圆心的弧的半径大于13千米,则应当向上取值为0◆★■.5千米的最小整数倍。
第十条通常情况下★■,高空管制区、中低空管制区★■★、终端(进近)管制区和机场塔台管制区内的空域分别称为A、B、C■★★、D类空域。
第四十八条终端(进近)管制区应当包含仪表着陆■■、起飞及必要的等待空域。起始进近航段的选择与终端(进近)管制区设计应当协调一致,尽量减少对空域的需求。
第二十九条导航容差是各类空域设计或者技术评估的基本依据■◆◆★★★,主要用于划设空域缓冲区,设计航路和航线以及仪表进离场和进近程序,包括为确定超障区提供导航精度数据。
第九十四条特殊区域是指空中放油区、试飞区域、训练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空中危险区和临时飞行空域。
第五十三条终端(进近)管制区可以根据区域内的空中交通流量、管制员工作负荷以及地空通信繁忙程度,划设管制扇区◆◆。划设管制扇区参照本办法附件四《管制扇区划设指导材料》◆◆■。
第十六条D类空域为机场管制地带。机场管制地带通常包括起落航线和最后进近定位点之后的航段以及第一个等待高度层(含)以下至地球表面的空间和机场机动区■★◆。在此类空域内飞行的航空器,可以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对符合目视气象条件的,经航空器驾驶员申请,并经塔台管制室批准,也可以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第六十条机场管制地带的下限应当为地面或者水面,上限通常为终端(进近)管制区或者区域管制区的下限。如果机场管制地带的上限需要高于终端(进近)管制区或者区域管制区的下限,或者机场管制地带位于终端(进近)管制区或者区域管制区的水平范围以外,则机场管制地带的上限应当取某个飞行高度层为其值。
第五十四条终端(进近)管制区内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空域通常为C类空域◆■◆◆★■,包含其他类型空域的■★◆,应当明确其空域类型和范围◆◆■■★。
第五十六条民用机场应当根据机场及其附近空中飞行活动的情况建立机场管制地带,以便在机场附近空域内建立安全★◆◆■◆、顺畅的空中交通秩序。
第一百零四条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负责提出民用航空活动对空域的建设和使用意见,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建设和使用相应的空域,监督和检查民用航空活动使用空域的情况。
第九十八条空域数据的准确性应当按照95%概率的可信度确定◆■,并且应当按照测量的、计算的和公布的三种类别列出。
第六十四条设立管制塔台的机场应当划设机场塔台管制区◆★★。机场塔台管制区应当包含机场管制地带,如果机场在终端(进近)管制区的水平范围内,则机场塔台管制区的范围通常与机场管制地带的范围一致。机场塔台管制区的范围与机场管制地带的范围不一致的,应当明确机场管制地带以外空域的类型。
第八十一条航路和航线上影响飞行安全的自然障碍物体,应当在航图上标明;航路和航线上影响飞行安全的人工障碍物体★■★◆◆,应当设置飞行障碍灯和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四)D类空域内允许航空器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或者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对所有飞行中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在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之间配备间隔,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应当接收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的活动情报;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航空器应当接收所有其他飞行的航空器的活动情报。
第五十七条机场管制地带应当包括所有不在管制区内的仪表进离场航线◆★,并考虑机场能够运行的所有类型航空器的不同性能要求。划设机场管制地带■■,不得影响不在机场管制地带内邻近机场的飞行活动。
第七十三条评估航路和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时,应当将99■◆.7%概率可容度所确定的区域确定为航路或者航线的超障区■■,包括中间的主区和两侧的副区。
第六十六条航路和航线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所经地区的地形◆◆★■★、气象特征以及附近的机场和空域,充分利用地面导航设施,方便航空器飞行和提供空中交通服务。
第五十八条划设机场管制地带,通常应当选择机场基准点作为管制地带的基准点◆■★。在导航设施距离机场基准点小于1千米时,也可以以该导航设施的位置点作为管制地带的基准点◆★◆■。
第五十二条终端(进近)管制区的外围边界呈阶梯状的,确定其外围边界时应当考虑终端(进近)管制区内的最小爬升梯度★★★、机场标高、机场管制地带的半径◆◆★■、管制区阶梯状外围边界是否与机场周围空域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符合有关的安全标准。
第五十一条终端(进近)管制区的下限通常应当在距离地面或者水面200米以上■★■★■★,或者为机场塔台管制区的上限。如果终端(进近)管制区内存在弧半径为13千米的机场管制地带,则终端(进近)管制区的下限应当在地面或者水面450米以上。如果终端(进近)管制区的下限确定在平均海平面高度900米以上★■◆◆★,则应当取某个飞行高度层为其值。
第七十七条为保持航空器进场或者离场飞行的安全顺畅,应当设置标准进场和标准离场航线。进离场航线的设置应当使得航空器的运行接近于最佳操作状态。邻近有多机场的■★★■,各机场的进离场航线应当尽可能统一设置。
第七十条航路和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应当是航路和航线千米以内的障碍物的最高标高,加上最低超障余度后向上以米取整。在高原和山区,最低超障余度为600米★★◆■■■,在其他地区■◆◆★■◆,最低超障余度为400米■★■。
第九十三条等待航线区域应当使用标定等待航线区域的导航设施的名称或者代码命名★★■。等待航线区域的名称、范围、使用限制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五条飞行情报区应当包括我国境内上空,以及由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航行会议协议,并经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由我国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毗邻我国公海上空的全部空域以及航路结构。
第七十二条评估航路和航线的最低飞行高度时,应当将95%概率可容度所确定的导航容差区域,与导航设施上空的多值性倒圆锥容差区域相连接形成的区域确定为航路或者航线的主区。航路和航线导航设施的精度优于标准信号或者有雷达监视时,航路、航线的主区可以适当缩小。
第七十八条航路和航线上应当根据全向信标台的布局设置转换点◆★◆★,以帮助沿航路或者航线飞行的航空器准确飞行◆◆■■◆。
第四十六条区域管制区应当以向该区域提供管制服务的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所在城市的名称加上高空或者中低空管制区作为识别标志。区域管制区的名称、范围、责任单位★■■◆◆★、通信频率以及其他要求的信息应当按照航行情报发布规定予以公布。
第九十条利用无方向信标台划设等待航线区域的,等待航线的定位点应当设置在无方向信标台的上空★■◆■。
第三十八条为了及时有效地对在我国飞行情报区内遇险失事的航空器进行搜寻援救,在我国境内以及由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航行会议协议,并经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由我国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海域上空划设搜寻援救区。搜寻援救区的范围与飞行情报区的范围相同。
第五条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下简称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办法,负责提出民用航空飞行活动对空域建设和使用的总体需求■■,负责组织建设和使用民用航空活动相关空域◆◆■。
第二十七条在某空域内实施新的运行程序、调整航路和航线结构或者调整管制扇区的,应当对该空域的安全水平进行评估。如果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无法量化时,可以根据业务判断做出安全评估★◆■■◆★。
第一百零一条空域数据按照使用性质分为空域结构数据和空域运行数据。空域结构数据包括导航设施数据★■、空中交通服务区域数据、机场管制地带数据等■◆■◆◆★。
第一百条在空域数据的电子存储或者传送过程中,应当使用循环冗余校验方法对数据的完整度水平进行监控。对于关键数据,应当使用32位冗余校验;对于基本数据,应当使用24位冗余校验;对于一般数据,应当使用16位冗余校验。
第四十条区域管制区的划设,必须与通信◆★■★■◆、导航、监视和气象等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情况相适应,并考虑管制单位之间的协调需要■◆◆★■◆,以便能够有效地向区域内所有飞行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服务。
第二十一条确定需要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的空域■★■★◆★,应当设立飞行情报区和搜寻援救区■★◆◆。
第十一条不同类型的空域垂直相邻时,在共同飞行高度层的飞行应当遵守限制较少的空域类型的要求◆◆■◆★,并提供适合该类空域要求的服务。A、B、C、D类空域对飞行的限制程度按照字母顺序递减。
第十三条A类空域为高空管制空域。在我国境内标准大气压高度6000米以上的空间,可以划设高空管制空域★★◆■◆。在此空域内飞行的航空器必须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第六条为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行活动安全和顺畅地进行◆■★,按照国家规定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民用航空飞行活动所用空域对有关航空器开放使用。
第四十九条终端(进近)管制区的划设★★★★,应当与通信◆■■■◆◆、导航◆◆■★◆■、监视和气象等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情况相适应,并考虑管制单位之间的协调需要,以便能够有效地向区域内所有飞行的航空器提供管制服务。
第四十一条确定区域管制区边界应当考虑航空器绕飞雷雨等特殊运行的要求,实现管制移交点附近的通信覆盖■★◆★,以及雷达管制时的雷达覆盖◆★。
第八十四条设立机场管制地带的机场★■■◆◆■,机场管制地带应当包含距离受到限制的起始进近航段的超障区主区以及标准仪表离场航线■■■◆★■,以便提供D类空域的保护◆◆★★★◆。
第四十二条高空管制区的下限通常高于标准大气压高度6000米(不含),或者根据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情况确定,并取某个飞行高度层为其值。
第九十九条空域数据的完整性应当根据数据错误所造成的潜在危险和数据项的用途来确定。空域数据按照下列完整度分类:
第十五条C类空域为进近管制空域。通常是指在一个或者几个机场附近的航路★◆★★◆■、航线汇合处划设的、便于进场和离场航空器飞行的管制空域。它是高空管制空域或者中低空管制空域与机场管制地带之间的连接部分■★★★。在此类空域内飞行的航空器,可以按照仪表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对符合目视气象条件的,经航空器驾驶员申请,并经相应的管制单位批准,也可以按照目视飞行规则飞行,并接受空中交通管制服务。